[TOC]
什么是哲学
哲学这个概念起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因为智慧不是”小聪明“,它是指宇宙自然之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标志的是一个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境界。对此,柏拉图说:智慧太大了,以至于人类只能爱智慧。
但是哲学家终究不愿意值纠结于“智慧之爱”,如果自然科学可以称为真理性的知识,那么哲学也一定可以,如此,智慧之爱就变成了智慧之学。
我们还可以从哲学和宗教的起源来对比哲学的本性。科学,以理性为基础,其成果表现为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和实用性技术。宗教依靠与信仰,他们产生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即对宇宙的真实存在和终究奥秘以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归宿的实在性的关怀或牵挂,因而宗教的对象是超验的理想性的存在,对于这样的对象人类不可能把握,只能信仰。
哲学居于二者之间,优越与局限并存。一方面,科学解决不了关于人类终极关怀的问题,宗教又因为诉诸信仰,所以缺少理论上的合理性;而另一方面,哲学既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那他的对象一定是永恒无限的东西,是超验的东西,那实际上是我们的认知即理性难以企及的,这就导致了哲学既没有宗教那样诉诸信仰的方便法门,又不能达到科学知识所具有的的确定性。这就使哲学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他的问题几乎都无法解决。
历史上曾有无数学者费劲心思想让哲学成为一门科学,其结果终究是落空,所有哲学家都在一切哲学问题上争论不休,从来没有达到过是一种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普遍必然性。
我们以为,哲学不是科学。我们并不以此为耻,而应该一次为荣。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变自然地工具,如果哲学也是科学,那就意味这哲学也成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倘若如此,文明的发展应该由什么来树立或确定呢?就哲学的地位而言,他应该担负起为人类文明树立和确定目标和发展方向的重任。所以仅仅就此而论,哲学也不应该为科学。
哲学的发展方式也和科学不一样。
科学发展到今天,其成果一步步积累从而凝成结晶。对于现代人,我们只要将这个结晶“拿过来用”即可。一个中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也足以超过几百年前的大数学家。但哲学不同,哲学史上每一部著作几乎都是晦涩难懂,即便是当代的哲学大师,也不敢说其思维水平可以比肩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
为什么?
因为哲学讨论的都是永远不可能有唯一答案的东西。在这样永恒的问题面前,我们只有各式各样的解答方式,各种解答方式之间没有高下之分,而所谓大哲学家,正是将某一种方式推到了极致,以至于任何后人想重复这条路,走到底,发现路已然断绝。所以,哲学的图画是所有运思之路的集合。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讨论一个永恒没有答案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智慧的痛苦”?
智慧的痛苦
伊甸园传说:上帝让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生活,伊甸园中有两种最奇特的树,一种生命之树,一种是智慧之树。上帝告诫他们不能吃智慧之树的果子,但在蛇(撒旦)的诱惑下,终于偷吃了智慧之果,最终被赶出了伊甸园。
寓意:智慧与原罪密切相关。
伊甸园神话具有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人不是因为追求智慧才死的,而是说人因为追求智慧才知道自己是有死的。智慧的痛苦来源于此。
正因为如此,哲学即时最深刻的痛苦,也是至高无上的快乐。因为哲学乃是人生所能通达的最高境界,正是在智慧的痛苦中,人赋与人生以意义,实现自身价值。
人活着,并希望知道他自己为什么活着,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然而,人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它生存与其中的自然界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应该说,所谓意义和价值是人赋与这个世界的。当人们说某个事物有价值的时候,总是在对人类有好处、有意义的基础上使用的。可见,“价值”是与主体的目的、意愿或需要相关的概念。
从广义说,我们甚至可以把一切与主体相关的东西都看做是“有价值的”,因此,人的存在其实就是一种价值性的存在。由此而论,所有与主体有关的事物就组成了一个价值系统,其中的价值各不相同,却应该有一个“最高价值”,这个最高价值的或者内在的目的就是人类理性的“终极关怀”的对象。
如果人类不追寻或者创造价值,那么人类自身就仅仅是一个自然存在物,那么“人”也就不再为“人”,这是“人”所无法忍受的。
希腊哲学的精神
希腊哲学的主题是获得关于宇宙万物的必然性或规律的知识
希腊哲学体现了希腊人探索命运的必然性的那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承认命运和必然性,但他们并不就此对命运放任不管,而是义无反顾的逃避或抗争。
以希腊悲剧《俄狄浦斯》为例。俄狄浦斯尚未出生就被人预言他将杀父娶母。他的父母为了逃避命运而抛弃了他,将他交给了养父母。但是俄狄浦斯并不知道他的养父母并不是他的亲生父母,为了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他离家出走。最后的结果……
正是在俄狄浦斯逃避命运的同时,他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命运。
《俄狄浦斯》告诉我们,在希腊人看来,命运确实是一切的主宰,但是人们并不像命运低头,而是努力否认这是自己的命运。所以可以说,希腊精神是一种积极的悲剧精神。
希腊哲学的特征:
1.朴素直观性。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而西方哲学的特征之一就是理论思维或者说思辨行为,这与朴素直观是对立的,有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在希腊人开始思考的时候,他们并不是向我们这样随时就有抽象概念可以用,那时候还没有形成抽象的概念,在他们与自然之间还没有任何观念的“中介”,因而他们只能借助于感性的表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所以希腊哲学始终披着感性的外壳。
2,。经验主义。希腊哲学是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的。这里的经验主义并不是与理性主义相对的概念。在希腊人的眼中,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拯救现象”,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分清“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对他们来说,世界只有一个,那就是”自然“,而现象就是对人所显现出来的一切事物,现象之外无他。因此希腊人的一切理论都是为了解释现象而说明现象的,即用“经验“去说明”经验“。
希腊哲学的第一个概念:本原
当希腊人开始用理性眼光看待世界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四季交替,草木枯荣的自然,他们产生疑问:为什么存在着的东西永远存在,而不是归于虚无呢?那时人们的思想还很朴素,因为万物都是有生必有死的,因此存在着的东西必然会归于虚无,万物构成了自然,因此自然也会归于虚无。但是自然却始终在周而复始的循环着,因此,这其中一定有什么时永恒不变的东西——此时,希腊哲学的第一个概念:本原(arche),就诞生了。
最初的哲学家从朴素观察的角度出发,认为本原是无定形的,是永恒变化着的。因此他们中有人提出了本原是水,本原是气这样的概念。
这里要注意,哲学家所说的水,气并不指我们真的喝的水,呼吸的气。前面说过,那时的人们还没有合适的抽象概念去使用,因此他们用现实生活中感性的事物去描述理性的概念。因此他们所说的水实际是一种隐含着流动,可变,可塑,赋予生命活力的一个概念。
自然哲学
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们追求的本原是一种在时间上为先的东西。万物从一个东西即本原生出来,生死变化后又回归本原,强调万物始终在运动,而本原无定形。
赫拉克利特是这一派的代表。他以火为宇宙的本原,或许说他以火来体现本原的流动性更为恰当,因为在希腊人的水、火、土、气四大元素中,只有火是最特殊的,因为它本身不是什么,而是其他元素的燃烧,所以火这个概念能体现出运动变化的永恒性。“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本体论的转向
巴门尼德的思想:存在(to on/to being)是一(静止的)。我们认识的有两条路,一条是真理(具有普遍自然性)之路,一条是意见(因人而异)之路。真理之路以“存在”为对象,而意见之路以“非存在”为对象。非存在不是不存在,而是既存在有不存在的自然之物。只有存在是可以思想和诉说的,非存在既不能被思想也不能被诉说。因此,知识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存在之路,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我们一般把这个命题叫做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
实际上,巴门尼德的思想,就把哲学从追求时间上的第一性,扭转为追求逻辑上的第一性。巴门尼德关于两条路的划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本质与现象,只不过当时还没有那么明确的区分这两个概念。
出现这种扭转的原因主要是当时哲学家对时间上的第一性为何物争论不休所导致的,这样一来知识就没有一个立足点。显然知识需要一个立足点以防止探究出现无穷后退的情况——实际上这也成为了古典哲学和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现代哲学则不再认同,因为我们不再像一往认为哲学和科学尤其是科学知识看做是绝对的普遍必然的了。